南京大學祝世寧團隊謝臻達、龔彥曉等人首次借助無人機這種移動平臺,實現(xiàn)了量子糾纏分發(fā),這是無人機應用于量子通信的重大突破。該成果近日以“Drone-based entanglement distribution towards mobile quantum networks”(《面向移動量子網絡的無人機平臺量子糾纏分發(fā)》)為題,在線發(fā)表于《國家科學評論》(National Science Review, NSR)。
量子通信,是指利用量子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信方式。量子糾纏分發(fā)是實現(xiàn)量子通信的路徑之一,即構建一對糾纏的光子,將兩個光子分別發(fā)送給通信雙方,它們即使隔著一定的距離,也具有被愛因斯坦稱為“鬼魅般的超距作用”。利用這一特性可以進行信息傳遞,這個過程不可復制和破解,具有安全性高的優(yōu)點。
那么,用無人機進行量子糾纏分發(fā),到底有什么意義呢?荔枝科技專訪了項目負責人,南京大學的謝臻達教授。
謝教授說,這證明了現(xiàn)在廣泛使用的無人機,也可以成為量子通信網絡中的節(jié)點,具有機動靈活、組網迅速、可擴展性好、成本較低等特點。
目前光纖和衛(wèi)星都成功地實現(xiàn)了量子糾纏分發(fā),證明了這兩種通信途徑的可靠性。南京大學團隊另辟蹊徑,提出用無人機構建“移動量子通信網絡”,為量子通信網絡的構建提出了一種新方案。
團隊成員經過兩年多的努力,在南京、石家莊、蘭州等地開展并完成了實驗,證明了該方案有諸多優(yōu)點:
首先,設備很輕巧。
高性能集成化量子糾纏光源。該光源重量僅468克,比采用傳統(tǒng)技術的糾纏光源輕一個量級以上;
可擴展的光信號收發(fā)一體系統(tǒng)。該系統(tǒng)重量僅3.7千克,首次實現(xiàn)了糾纏光源和自由空間單光子收發(fā)系統(tǒng)等關鍵量子通信器件的高度集成化、輕量化,實現(xiàn)了光鏈路可靠連接,使無人機搭載量子通信節(jié)點成為可能;
配套的便攜式地面站系統(tǒng),以鋰電池組直流供電,還不到8千克,折疊可放入挎包,隨身攜帶開機即用。
其次,這套系統(tǒng)可以有效濾除太陽光對于量子信號——單光子在傳輸時的干擾,白天、夜晚、雨天等多種氣象條件下都能正常工作。
第三,目前團隊用多旋翼純電動無人機作為平臺,搭載量子通信設備,續(xù)航時間能夠達到幾十分鐘,可以適應量子通信的一些苛刻要求。
對于這一研究成果,科學美國人(Scientific American)網站也曾在一篇關于量子因特網的評論文章中給與高度評價,認為量子通信的“下一個最佳選擇可能是相對便宜的無人機”。
謝教授說,為了遵守對無人機飛行的相關規(guī)定,實驗主要是在200米以內的低空空域進行,量子通信的有效距離在200米左右。但是通過器件參數優(yōu)化、多機組網,利用現(xiàn)有的無人機能力就可以實現(xiàn)數平方公里的覆蓋。
這項技術還有更大的潛力:如果他們開發(fā)的這種量子通信設備,用高空、長航時無人機、高空氣球等搭載,與現(xiàn)有的的光纖和衛(wèi)星量子網絡連接,解決不同層次的量子網絡全天候、廣覆蓋的問題,對推進量子通信的實用化有重大的意義。
此外,無人機平臺本身的機動性特別強,可以低成本、快速應急部署,臨時建立量子通信鏈路,并能夠適應復雜地形,有望在國防、救災、金融等領域中得到應用。
據了解,該項研究得到了南京大學卓越計劃、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,以及其他合作單位的支持。